2014年10月16日,首個全面、系統展示中國水下考古發展歷程與主要成就的展覽——“水下考古在中國”專題陳列,在寧波中國港口博物館暨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寧波基地對外開放。

  2024年10月16日,經過國家層面再次把關、全國專家多輪論證、各大機構鼎力支持,歷經兩年改造提升的“水下考古在中國”專題陳列2.0版重新對外開放。

  改造提升后的展覽,在選題立意上更強調微觀(事業發展)與宏觀(國家進步)呼應,在內容框架上更強調具象(考古成果)與抽象(藍色文明)結合,在形式設計上更強調常規(傳統手段)與創新(新興技術)融通,在活動拓展上更強調專業(文博業界)與公眾(社會各界)共享,置于歷史與時代、國內與國際、業界與社會的大背景、大框架、大網絡中,深受各方好評,取得良好效果。

  20世紀80年代中期,水下考古在中國興起。近40年來,中國水下考古由無到有,由弱轉強,逐步建立了“國家主導,部門協作,地方參與”的基本格局,走過了“從內水到大洋、從近海到遠海、從淺海到深海、從國內到國際”的輝煌歷程,取得了世人矚目、世界關注的非凡成就。與之相較,涉及水下考古的陳列展覽雖也時有推出,但多為階段性、區域性成果展或單一項目成果展,缺乏全面性、系統性展示中國水下考古發展歷程及其主要成就的專題展覽。

  在此背景下,2014年,寧波在全國率先推出了“水下考古在中國”專題陳列(1.0版)。2024年,該陳列展覽實施改造提升后推出的2.0版,仍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一個全面、系統展示中國水下考古發展歷程及其主要成就的專題展覽。展覽秉持“既是中國水下考古發展史展,也是水下考古學科建設史展”理念,無論內容還是形式,較之以前都有了顯著改觀和質的嬗變,為社會各界打開了一扇更好“了解水下考古知識、闡釋水下文化遺產、傳播中華藍色文明”的重要窗口,為中外游客奉上了一場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從1.0版到2.0版,“水下考古在中國”專題陳列文本內容和框架結構都經過了國家層面的把關認可和全國專家的多輪論證,也經受了10多年時間和500多萬觀眾的考驗,專業性毋庸置疑。

  1.0版陳列,因為當時中國水下考古發展時日尚短,因此采用了“分塊”敘事方式,從“機構與隊伍”“技術與方法”“調查與發掘”“保護與交流”“規劃與展望”五個塊面進行鋪陳。

  2.0版陳列,轉為采取“分段”敘事方式,科學梳理了中國水下考古起步、初興、跨越的歷史脈絡,適時增加了 2014年以來的新成果與新進展。展覽分為“尋夢”“筑基”“蝶變”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尋夢”,主要講述1987年以前世界水下考古的發展和中國水下考古的發軔;第二部分“筑基”,主要講述1987年至2009年間中國水下考古的初步興起;第三部分“蝶變”,主要講述2009年以來中國水下考古走向遠海、走進深海、走出國門的跨越發展。

  展覽以中國水下考古發展歷程為軸線,以水下考古學科建設和歷年研究成果為基礎,聚焦法制建設、機構建制、人才培養等重大事件及“南海Ⅰ號”、甲午沉艦、深??脊拧⒕惩饪脊诺戎卮箜椖?,見人見事見物見景,全方位、多角度闡釋中國水下考古的蓬勃發展,讓幽深的水下世界和神秘的水下考古變得鮮活生動、可觸可感。

  展出文物計413件(組),主要包括沉船、陶瓷器、紫砂、金屬器、玻璃器、中外錢幣、機械儀器等,重要展品皆來自全國各大水下考古項目,觀賞性好,說服力強。輔助展品圍繞主題,適度使用,合理設置,與文物展品有機組合,主次分明,交互友好。

  2.0版專題陳列,對展覽場地實施了全面改造、徹底更新,形式設計上則結合近年流行趨勢進行迭代升級、推陳出新。

  整體空間設計上,在遵循現有建筑語言的前提下,將陳列設計與建筑元素有機融合,展線有效避免迂回和交叉,展項符合人體工程學。代表著水的曲線與象征著科學嚴謹的幾何圖形(展墻、展柜、天花拼裝等)在展廳中交織融通,通過色彩、材質和透視原理,營造大氣、靜謐的氛圍。展廳內通過航船舷窗,將沉船修復室日常工作場景有機納入展陳空間,同時用觀影休息區連接展廳與沉船修復室,二者相對獨立又融合一體,觀眾既可隨時觀看沉船修復室,亦可實地參觀沉船修復場景,從而打造出深度沉浸式、全景互動式的觀展體驗。

  整體藝術表現上,以藍色作為主色調,通過由淺藍到深藍的漸變,展現中國水下考古事業從淺水走向大洋、從國內走向國際的輝煌歷程。同時,充分轉化水下考古象征符號,以代表性的沉船、瓷器、海水作為主設計元素,并將“水下考古探方”這一元素貫穿視覺傳達始終,在合理的空間布局中,巧妙運用木質展臺、金屬展架、玻璃展墻和專業的燈光設計,營造出幽深海底和水下考古的神秘氛圍。展板設計層級與體量對等、內容與形式一致,兼具閱讀性和藝術感;語言風格統一、凝練雅致、中英對照,有效實現信息傳達。

  局部展陳設計上,提煉升華沉船、瓷器、港口等經典元素,用更具線條感的矩形、點位進行設計處理;創新構建“物件劇場”,將展柜中的文物與瓷片、沙石、水藻等搭建的藝術小景有機組合,同時設置水下考古剖面互動體驗裝置,運用動態模型、主題雕塑、微視場景、考古影片、互動游戲等多元手段,讓深奧的水下考古得到科技化、情景化、趣味化、具象化呈現,從而寓教于樂、雅俗共賞。

  “水下考古在中國”專題陳列1.0版開幕以來,已開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學術研討和宣傳推廣活動,出版了專題圖錄等諸多學術成果;2.0版開展前后,圍繞展覽延伸拓展的各類活動同樣精彩紛呈。

  2024年5月18日,全國首個聚焦水下考古的文化創意設計大賽——“深水秘境,探源啟新”2024水下考古暨海洋文明創意設計大賽正式啟動。大賽面向全球征集文化創意設計方案,共收到國內外百余所高校學生提交的文化創意設計方案738件。10月16日,大賽優秀作品展同步在寧波中國港口博物館陽光大廳推出。

  2024年10月16日,中國博物館協會航海博物館專委會2024年會暨“涉海類博物館的新使命和新發展”學術研討會在寧波拉開帷幕,來自中國博物館協會和全國50余家單位的80余位代表參加會議,并共同見證了“水下考古在中國”專題陳列的重新對外開放。

  2024年10月27日,全國首部以“小白礁Ⅰ號”水下考古為背景的青少年科幻小說《深海星辰》在第九屆浙江書展上舉行新書發布會,并入選《文藝報》新書推介及同年12月“浙版好書榜”。

  2024年11月16日,第三屆水下考古寧波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港通天下”港口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寧波開幕。來自國家文物局以及全國10余個省區市的80余位代表參加會議,共同見證了“水下考古在中國”專題陳列的正式煥新亮相。

  2024年12月27日,“水下24米——‘小白礁I號’的故事”主題微展首展走進北侖岷山學校,“礁下尋光·童夢星程——岷山學校學生美育成果展”和《“小白礁I號”奇遇記——歷史的呼喚》情景劇同步展演。2025年1月11日,“礁下尋光·童夢星程”展在寧波中國港口博物館展出,嗣后還將進行巡展、巡演。

  專家講座、公眾考古、觀眾調查、文創研發……其他各項配套活動同樣精彩不斷,深受歡迎。展覽本身及其延伸宣傳推廣活動,持續受到全國、地方主流媒體和自媒體關注,影響廣泛。

 ?。▽幉ㄖ袊劭诓┪镳^ 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 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寧波基地)

  本公號刊載的作品(含標題及編輯所加的版式設計、文字圖形等),未經中國文物報社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改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權轉載的請注明來源及作者。

  作者投遞至本社社屬平臺的稿件,包括文字、圖片、音視頻等,視為作者承諾其享有相應著作權。如發布后有侵權行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擔。

  中國文物報社1989年于北京組建,是國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業(司局級),全國文物行業唯一具備新聞資質的媒體單位。作為文物宣傳工作的主力軍,承擔著文物輿論引導、新聞宣傳、成果展示、知識普及和文化傳播等職責。主要負責《中國文物報》編輯出版,國家文物局政府網站、“國家文物局”微信公眾號運維管理,中國文物報社所屬網站及新媒體的運維拓展等工作。

解密水下世界 傳播藍色文明:走進“水下考古在中國 ”專題陳列(圖1)

  本文來自【中國文物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必一運動官網必一運動官網